对于痕迹司法鉴定而言,眼力是衡量一名鉴定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。经验丰富的鉴定人,往往能够从最不起眼的地方,找到定案的关键性证据。
某年某月,南天所痕迹室受理一起委托,要求对两辆电动自行车是否发生碰撞进行鉴定。电动自行车的碰撞痕迹鉴定虽然属于较为常见的鉴定事项,但是经常会遇到碰撞痕迹不明显或者各种痕迹太多,无法准确判断的情况,这种时候,就要靠鉴定人的眼力跟经验了。
在对两辆电动自行车进行现场检验时,鉴定专家发现,一辆车几乎全新,除了些许尘土外,几乎没有任何碰撞痕迹。但另一辆车却“伤痕累累”,车身遍布各种剐蹭痕迹。
面对这种“疑难杂症”,鉴定专家也没有放弃,而是对疑似碰撞部位一点一点的排查,哪怕是一个直径只有1毫米的浅坑也不放过。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查后,专家终于发现了几处疑点,为了进一步确认,鉴定人员又进行了微量物证鉴定。最终,在一系列的检验检测之后,鉴定专家作出了两车发生过碰撞的鉴定结论。
痕迹鉴定的“三板斧”
在交通事故、刑事案件等场景中,痕迹鉴定常被比作破解真相的 "显微镜"。面对看似无解的痕迹谜团,鉴定专家其实有一套屡试不爽的 "三板斧"——形态比对定方向、微量物证挖细节、逻辑验证锁链条。这三招环环相扣,如同拼图一般让事故现场重现。
第一板斧:形态比对定方向
痕迹鉴定的第一步,是给涉案物体做 “全身体检”。鉴定人员会用肉眼初筛、放大镜细查,或借助仪器设备,将疑似碰撞部位的痕迹特征一一记录:位置坐标、尺寸大小、新旧程度,甚至划痕的走向弧度都要精准标注。通过这种 “望闻问切”,鉴定人员能快速排除无关干扰,锁定最可能发生接触的关键区域,为后续鉴定锚定方向。
第二板斧:微量物证挖细节
即使肉眼看不见,碰撞也会交换微小物质:比如车漆碎屑、塑料渣,甚至人体皮屑。实验室可以用仪器分析这些物质:光谱仪能测出油漆里的成分比例(如树脂、颜料),显微镜能看出塑料碎的裂痕形状(碰撞产生的裂痕呈放射状,日常磨损的边缘圆滑)。如果涉及人员接触,还能通过 DNA 或微量元素(如电池电解液)进一步确认接触事实,让 "零痕迹" 事故也能找到证据。
第三斧:逻辑验证锁链条
光有零散的痕迹和微量物证还不够,鉴定专家需要像拼图大师般将所有线索串联成无懈可击的证据链——这就是第三板斧 “逻辑验证锁链条”。
首先验证 “时空一致性”:两车的可疑痕迹必须处于合理的接触位置,且事故时段确有近距离接触的可能;其次进行“力学推演”:模拟碰撞过程,排除不符合物理规律的假设;最后排除 “干扰项”:从常见非碰撞痕迹(如链条剐蹭、石子撞击)中逐一筛除,确保每处痕迹都能被碰撞过程合理解释。
只有当 “形态吻合、物证同源、逻辑自洽” 三者形成闭环,鉴定专家才能最终敲定结论——这三道 “板斧” 环环相扣,让看似模糊的事故现场,在科学验证下还原出唯一的真相。